12月18日更新版本
使用vue已经一年多了,做了几个项目,总结点实战经验,巩固一下记忆。
1、插件在打包的时候,由于样式写在组件里面,导致打包后样式,被插件原来样式覆盖,因此必须提取出来,放在公共样式里面,或者新建一个专属的css文件。
2
问题:之前这样import echarts from ‘echarts’引用,版本升级后会报错
解决办法:import echarts from ‘echarts/dist/echarts’
3、组件中标签名不要用语义化标签,如header footer等 容易报错。
4、template中 只能有一个根div,否则也会报错如下:
|
|
5、style 里引用mixin时 一定要声明
|
|
6、
问题: 想在渲染出来的HTML元素上监听click事件怎么办?
方法:
|
|
7、:class=”变量?class名1:class名2”,处理页面tap切换等改变背景问题
8、v-if 和 v-show的区别
简单来说,v-if 的初始化较快,但切换代价高;v-show 初始化慢,但切换成本低
1.共同点:都是动态显示DOM元素
2.区别
手段:
v-if是动态的向DOM树内添加或者删除DOM元素,相当于jquery的append和remove方法;
v-show是通过设置DOM元素的display样式属性控制显隐,相当于display:none和display:block;
编译过程:
v-if切换有一个局部编译/卸载的过程,切换过程中合适地销毁和重建内部的事件监听和子组件;
v-show只是简单的基于css切换;
编译条件:
v-if是惰性的,如果初始条件为假,则什么也不做;只有在条件第一次变为真时才开始局部编译(编译被缓存?编译被缓存后,然后再切换的时候进行局部卸载);
v-show是在任何条件下(首次条件是否为真)都被编译,然后被缓存,而且DOM元素保留;
性能消耗:
v-if有更高的切换消耗;
v-show有更高的初始渲染消耗;
使用场景:
v-if适合运营条件不大可能改变;
v-show适合频繁切换。
9、加载闪动问题
使用v-cloak
|
|
10、axios的get,post方法
GET方法
|
|
对应服务端获取数据
|
|
POST方法
|
|
对应服务端获取数据
|
|
11、axios的get,post方法
GET方法
|
|
对应服务端获取数据
|
|
POST方法
|
|
对应服务端获取数据
|
|